返回鞋图博客.. 返回首页 - 返回博客
 正在读取数据....
 正在读取数据....
注册 | 登陆  
正在读取图片信息
正在读取数据..
正在读取签名信息...
活力地带
我的首页 给我留言
文章列表 我的相册
我的文章分类
正在下载列表...
我的相册分类
正在下载列表...
 
显示网站内容
中国鞋企的“谦与狂”
发布时间:2008-3-23 20:32:34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鞋产业迅速成长、壮大。中国制鞋产量占全球产量一半以上,是世界最大的造鞋生产商。鞋类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已稳居世界之首。

  从消费数量和市场容量上看,近几年每年消费鞋类近20亿双,已超过美国的16亿双,居世界首位,且还将进一步扩大,并有档次不断提高的趋势。从生产能力和产品数量上看,中国现有制鞋企业达1.8万家,从业人员350万人,2005年产量100余亿双,出口69亿双,创汇184亿美元,规模以上企业3800家。其中,皮鞋企业9000多家,从业人员135万,2005年产量25.2亿双,出口13.6亿双,创汇80多亿美元,规模以上企业2400余家。

  但是,从产品结构和产品档次状况上看,我国鞋类产品还基本处于模仿、拷贝阶段,或是远离鞋靴产品消费需求的一种低层次的简单设计。再加上工艺和材料等方面的不足,致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大路货”和低档货的形象出现,中国鞋成为“低档”、“地摊鞋”的代名词,甚至比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的产品还要低档、低价。

  狂还是谦?挫折之后的反思

  从中国鞋业生产发展方式来看,中国制鞋工业在世界鞋业发展格局中只是鞋业大国,而不是强国。中国制鞋业处于产业链的“底部”,仅以数量和价格取胜市场,没有真正的世界品牌,中国制鞋业的比较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中国制鞋业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资本驱动,基地转移

  制鞋业作为一大劳动密集型企业,遵循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的市场规律。欧美制鞋业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向东南亚转移,中国的东南沿海广东,浙江,福建等省抓住机会成为世界鞋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又开始部分向中国的西部和北部转移。

  重复投资,缺乏创新

  国内主要自创品牌,自创渠道,自有设计的企业均不再把“多投入、加大量”作为发展重点,而许多中小型企业和做贴牌加工的企业重复投资,生产低档产品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

  价格竞争,数量扩张

  制鞋业存在自主研发能力弱,缺乏自有品牌,产品档次不高以及出口增长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和数量扩张等问题。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在国际上知名的鞋品牌,设计方面薄弱,鞋类的数量扩张型出口并没有改变。总体而言价格仍偏低,出口的增长还是呈数量型扩张态势。

  产业升级,内忧外患

  从中国制鞋行业宏观环境来看,中国鞋业总体上在世界上的地位没有改变,处在产业链的“底部”,还屡遭欧盟等地的反倾销制裁。从企业微观经营活动的角度来看,企业的投入在增加,土地、劳动力、资金成本均在上涨,生产量提高了,但是利润却越来越薄,这种投入的报酬或说效率在衰减。

  所以说,中国鞋业总体增长模式就是长期以来的投资驱动型的,随着我们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展开,这种增长方式及其效率的递减和难以维持是必然的。

  谦中求狂!由大到强的迈进

  中国要从制鞋大国迈向制鞋强国,企业、行业、政府等要共同、系统的思考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发挥资本的杠杆作用,提升制鞋业产业、人才和科技的水平

  资本杠杆,撬动产业

  加强资本的合作,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从制鞋行业的特点来看,意大利鞋厂之间采用“分工协作”的模式有明显的优势。一个专门从事制帮生产、制底生产和帮底组合生产成鞋的企业组成一个链条,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借助资本的力量,推动“东鞋有序西进”。在全球制鞋业向亚洲转移,向中国定格的同时,中国制鞋业也出现了从东部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据调查,国内制鞋品牌红蜻蜓、奥康、双星、森达等几年前就在中、西部置地办厂。

    重视人才,大力培养

  引进资本,引进技术。虽然我国引进的外资名列世界第一,但却没有能够有效地提升本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素质,核心技术和设计大都为跨国公司所控制,造成实质上的技术空洞。

  消化吸收,以人为本。我国鞋业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很多人才都是从国外高价聘请的。国内许多知名鞋企中活跃着一批高薪聘请的意大利设计师,他们技术水平高超、经验丰富、观念和思维活跃,负责从产品开发到成品鞋质量监管的全部工作。

  技术应用,培养能力

  交流合作,博采众长。我国制鞋业的技术路线应该是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合的路线。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加快我国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自主创新,积蓄能力。在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的同时,要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提高。

  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提升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

  实现制鞋大国到强国的转变,提高行业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是关键。同时创立品牌,发展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推动鞋业往高档化方向发展。

  产业升级,品牌先行

  品牌资产,财富银行。品牌可以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并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世界运动鞋品牌耐克,通过成功实施品牌战略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制鞋业实施品牌战略不仅可使企业当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这种无形资产还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新价值和稳定其产品的市场价格,正是由于品牌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

  品牌战略,产业升级。实施品牌战略,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来说,实施品牌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消费者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销售收入大幅度增加。制鞋企业要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品牌型转变,打出品牌。

  创造名牌,人人有责。应当有大环境。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包括企业在内,要对创世界名牌加强研究,作为一个重大的项目来抓,取得共识,少走弯路。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企业创名牌,尤其是支持企业争创国际名牌。

  设计营销,齐头并进

  产品设计,竞争利剑。在目前世界鞋类产品品牌布局中,被誉为世界制鞋业的殿堂??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牢牢掌握着“设计”这把最高竞争力的“利剑”而盘踞高端。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已成为我国制鞋工业再次腾飞的关键。制鞋企业或鞋业公司各个运行环节和最终目的都必须围绕产品来展开和实现,制鞋企业或鞋业公司应该不遗余力地去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企业应该意识到产品创新设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产品获得高附加值的必备条件,也是企业持久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设计为基,营销为石。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世界著名品牌发展模式就是如此。它们并不在本土设立生产加工鞋类产品的工厂,而是设立新产品设计开发中心,将开发出的新产品以订单方式不断送往遍布世界各地的加工厂去贴牌生产,然后再通过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以及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来获取高额的利润。

  狠抓质量,强根固本

  质量是我国制鞋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多年来鞋类投诉量居高不下,成为商家与消费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质量意识及必要的检验手段,对原辅材料进货检验和产品出厂检验把关不严。要提高鞋类质量就必须与国际接轨,严格按照ISO9000系列的要求去做。ISO9000系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某一两项指标,所以能够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的企业,其产品质量是可以保证的。也只有让更多的鞋企和相关企业获得ISO9000系列的认证,我国鞋类产品的质量才能在整体水平上跃上一个新台阶。

  文化搭台,品牌唱戏

  迅速打造一个展示鞋时尚文化、交流鞋品牌经营理念、引领制鞋业迅速由生产贸易型产业向品牌经营型产业发展的平台,是目前中国鞋业由大转强的关键。

  作为世界制鞋第一大国,目前已在广东、福建、温州、成都、重庆等地形成了五大鞋类生产集散地。但是,在我们这个年产60亿双鞋的国度里,制鞋行业至今却没有一个能与国际同行进行鞋技术、鞋时尚、鞋品牌交流的平台,至今没有一个可供国内制鞋业进行生产工艺技术、鞋时尚文化、鞋品牌经营理念交流的专业平台。我国制鞋企业的先进设备和优秀的产品质量,使得众多国际品牌将中国定为了自己的品牌鞋加工车间,但因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极少,对业界流行资讯、品牌经营了解甚微,中国制鞋产业培养时代需要的鞋商品专业买家,打造中国的鞋时尚文化等问题都无从谈起。

  承担责任,保护产权

  同时,企业要担负起社会责任,鼓励和保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提升中国制鞋业在世界同行的位置。

  以信息化为平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制鞋企业应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工业发展之路,进行“二次创业”,带动制鞋业变大为强。

  明确目标,实事求是

  制鞋业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的全过程。其长远目标是实现所谓“5个数字化”,即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企业。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归根到底是为了能够持续地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制鞋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地实施它,除了企业家的认识要到位以外,政府部门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建立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做好宣传、引导、协调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可以有计划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培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推进。

  企业是制鞋业信息化的主要投资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是信息化的主体。只有当企业家对信息化足够重视,认识到位,肯投资并下决心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才有可能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可以与企业技术改造或创新、内部管理改革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重视科技,培养人才

  依托科技进步,重视科技和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中国鞋业的发展,从刚性大规模生产向柔性大规模生产转变,缩短与世界一流制鞋企业的距离,提高中国制鞋行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
在线评论
签写评论 (请您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 称:
主 页:
验证码: (不分大小写) (*)
内 容: 1000字以内(*)
 
鞋图天下BLOG意见反馈-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0577-88309311 欢迎批评指正
鞋图天下 2001-2008